這里原來是一處田壩,去年的這個時候,金化標與同組的另外20多戶人家在政府的幫助下一起從山上搬到了這里。
61歲的金化標原來的家在一處高山頂上,離現在的新家走路需要30分鐘。老金已經算不清祖祖輩輩在山上住了多少年,只知道到他這一輩的時候,熟悉的家園開始危機四伏。早在1972年,老金的家就因一次地質災害被毀,那個時候他還在部隊當兵,妻子陳菊英是在左鄰右舍的幫助下,好不容易才恢復了家園。從此以后,那種揪心就一直纏繞在他們心里,這樣的不安,困擾了老金一家幾十年。
除了安全的擔憂,住在山上的日子也有很多其他不如意的地方。老金說,為增加家庭收入,他退伍回來,在家養上了牛羊,喂上了豬和雞,好不容易把這些家禽牲畜養大,出售卻成了“老大難”。山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路,要出售豬、牛、羊,除了請青壯年抬到山下的大路上外,就只能坐等客商上門,但價格往往都被壓得很低,別人能賣10元1公斤,到他這里客商出價往往就只有6元1公斤了。
3個年幼的孫子上學更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大事。老金的3個兒子和兒媳都在外打工,照顧3個小孫子的事就落到了老兩口的頭上,每天清晨,老伴做好飯讓孫子吃了后,老金就得送3個孫子下山,只有兩只腳掌寬的山路,讓老金每趟都走得小心翼翼。
搬下來的想法早就有了,但不知道搬到哪里去,也沒這個能力搬。”望著房前屋后的裂縫越來越寬,老金做夢都想著能早一天搬到一個既安全又交通便利的地方。
老金的愿望在2009年得以實現。當年年初,麻江縣投入50多萬元對老金所在的4組進行地質災害搬遷,新址選在一個叫如書田的田壩上,緊鄰大路,交通十分便利。復興村4組26戶受災戶112人分成兩期全部集中搬遷。
記者手記】
住進安全、交通便利、基礎設施完善的新房,不僅是金化標一家多年的期盼,更是那些長期生活在危險地帶的群眾共同的心愿。
讓農民“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”,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成了他們圓夢的“橋梁”。貴州是全國農村危房改造的試點省份,2008年7月,在黨中央、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,貴州省委、省政府在21個縣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,并按照“萬戶試點”、“擴大試點”、“全面啟動”三個階段推進。
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開展兩年多來,我省各地通過實踐探索出“原址修繕重建”、“相對集中重建”、“地質災害搬遷”、“整市縣推進”、“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改造”等多種方式實施農村危房改造。補助標準根據農戶房屋危險程度和農戶家庭困難情況,最高為2萬元,最低為3000元。
令人欣喜的是,記者采訪得知,金化標與另外20多戶地質災害搬遷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換了個地方,換了套房子,在他們的新址上,當地政府正集合各部門力量,整合資源,著手為他們進行道路硬化、環境美化、改灶改廁、修建活動場所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,真正讓他們能擁有一個美麗、舒適的新家園。